顯示具有 1. 財商知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1. 財商知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

驚世央行 (2025/6/30)

 

波動摘要:

 * 最高新台幣/美元匯率(新台幣最弱): 32.868 (2025/04/10)

 * 最低新台幣/美元匯率(新台幣最強): 28.828 (2025/07/03)

驚世之作1: 5/2、5/5 升值5.85% 之「不作為」

驚世之作2: 6/30 29.902 尾盤暴貶2.47%之「怪作為」

註:上圖是貼入資料叫 Claude 繪的,Gimini2.5不幫忙繪圖、Copilot 畫出錯誤的圖、ChatGPT畫出Y軸倒置的圖,而且教不會,免費額度改2次就沒了。


2025年6月26日 星期四

債券ETF質押借貸,券商錯了嗎?(2025/6/26)

 美債風暴2/「借到底賺到底!」銷售話術勸誘 質押買債成未爆彈

一位營業員私下透露,公司流傳一份文宣,教大家如何吸引客戶質押買債,「假設投資人帳上債券ETF市值有100萬元,透過不限用途借貸,就可借出60萬元,利用這筆金額再買進年配息率6%的債券ETF,這樣年領股息預估可多3.5萬元;而借錢買進的債券ETF還可以繼續借款再買進,最多可借到7次,原本股息只有6萬,最後可放大為超過11萬。」

以上某周刊報導,但券商錯了嗎?

這周刊說:券商慫恿投資人,買債券ETF,然後,不限用途借貸60%,再買債,再不限用途60%,n=6。

我們來算算帳:文章說借7次,假設原100萬本金也是借的,我們來算算這樣借多少,

依級數合公式:

S=a*(1-rň)/(1-r)

a=100, r=60%, n=6

得出S=238

也就是

市值238萬債券ETF,原100萬(長期貸款的本金),融資138萬。借款利率算約2.75%,年化有6%債息。起始融資維持率為 238/138=172%

這比起股票

市值100,本40,融60,起始維持率100/60=166%,融資利率5%,年化股息不定。

那個風險大?

股票波動很大,維持率166%,所以上市股票融資風險更大,金管會也沒禁止股票融資啊。融資斷頭時,要怪金管會開放股票融資?

我們不鼓勵用短期資產融資做長期,但這種操作對券商、有短期融資習慣的人是合理的。

所以要理性來看這事,不能因為現在小虧,就污名化券商。


2025年5月22日 星期四

USD穩定幣 成為美國儲備資產!? (2025/5/22)

美國要將 美元穩定幣入法《GENIUS Act》,USDT、USDC、BUSD、PYUSD、USD1循法可成爲美元儲備資產。

基本上是:

發美債 > 財政部收回美元花用 > 美元落入銀行、有錢人、投機份子 > 美元購買穩定幣轉買BTC > 影子銀行機構如Tether(川普人馬)、CIRCLE 收到美元 > 再去買美債(以美債、美元為主體之組合)

LOOP

以為這樣就無限循環支撐美債,Happy花用美元。

川普們,希望 BTC 一直漲到100萬,一直吸收美元,美國就可一直「發債」花用。多美好。

但有一天。BTC等虛幣被駭客、對手國用量子電腦運算或內部人(記得,虛幣非去中心化,是隱匿寡頭中心化),先從10萬篡改到100萬,出脫轉成穩定幣。再蝦搞虛幣區塊鏈如BTC變成1元或讓在交易所的USDT、USDC歸0。公鏈、聯盟鏈全面崩潰。投資人要請求「儲備」賠償100萬,影子銀行只有美債,要怎麼賣美債才能不造成美債全面崩盤呢?

那些幣圈、鏈圈想將 RWA轉上虛鏈的,我個人覺得多是「不事生產」者,「不勞而獲」或許是其座右銘。RWA發展的後果是非美元國家貨幣的弱化崩潰。

各國央行不入坑原因很簡單,只有「傻子」或「別有用心者」才會把國家儲備放在區塊鏈那種「很簡單」,平台「滿滿的大騙子」,又是「民間隱匿寡頭」控制的「網路數字」上,然後本國法幣崩潰。

川普們透過行政立法繞過聯準會,以為多一個美元資金池可購買美債,但就如吸星大法一般,一但多年後吸飽吸足,這個LOOP因故(不一定是上述我隨便想的量子駭客破解)大逆轉時,造成的將是金融海嘯級的災難。


Google、貝萊德警告比特幣量子威脅:破解 RSA 加密比想像中簡單 20 倍

開發者提案凍結中本聰100萬枚比特幣,3步驟應對量子電腦危機
Casa 技術長 Lopp 與開發者的新提案採三階段設計:
。第一步阻擋資金流入量子脆弱地址
。第二步預定五年後凍結尚未搬家的舊幣
。第三步則提供選擇性機制,用量子安全簽名解鎖被凍結資產。提案意在用明確時間表迫使用戶主動遷移,避免拖延。

後記:
ps:以上新聞,證實這些鏈,存在巨大「被破壞」的風險,也證實這些鏈都是「被少數人控制」根本不是去中心化。

ps:發行 USDC 的公司 CRCL 上市,USD 125買入1股當記錄,5天漲到 USD 298.99,實在瘋狂。


2025年5月5日 星期一

有關匯率、利率、減損 對美元資產影響之淺見 (2025/5/5)

由於海外ETF以美元持有,又揭露即時淨值,導至激烈反應「一時的匯損」。但ETF持有美債或美股,也不會賣了換成台幣,是長期持有美元。就如同個人買的美股是美元資產,持有美股者因為沒有「換算台幣報價」,就沒有恐慌賣壓潮。但有換算台幣報價的美元資產ETF、基金,就出現跳崖恐慌潮。這很符合羊群心理。我們要當羊嗎?

以買債券ETF來配息當退休現金流來看,其實你有可能高達20年不會去賣這個美元資產。那因為匯率造成的即時淨值往下的市場波動,都是提高殖利率的機會。況且壽險基金和ETF一般來講資金會源源不絕進來,新資金會有平均的效果。長期20年就是一個平均。短期配息或許換回TWD匯損會少個10%,但長期就是平均值。

匯率要看做是一個長期平均值,台幣之前最高25,最低40。25、40這2個值,在歷史長河中有什麼作用?沒有。1983至2025年42年USD/TWD平均匯率為32.42。

壽險持有的美元資產並沒有要換回台幣,台幣的減損都是會計簿記以台幣為本位幣造成的。但誰規定壽險帳上的美元一定要換回台幣呢?不能去買海外的其他非美元資產嗎?這樣還要做「全額」換回台幣的資產減損嗎?如同勞退舊制退休金去設算隔一年有資格退休的人其退休金才要提足,壽險不能設算隔一年有多少美元部位「要換回台幣的才做匯評」嗎?且資產絕大多數是美元下,不能改本位幣為美元嗎?金管會要不要仔細想想。

川普這任滿後,84歲。也行將就木了!因為全球要貿易,不會因為一人強推什麼就改變眾人逐利的人性,因此高關稅必然在不久停止(因為絕大多數是美國人吸收)。匯率、利率也將回歸資金在貿易、投資進出過程中自動定價。

另外,在台灣美元資產是必需的,這是全球都知道的風險。


後記:2025/8/26 USD/TWD 又回到 30.5

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勞退新制退職金請領課稅

勞退新制一次領退休金計算免稅額的年資是從2005年7月1日起算的,因為勞退新制的年資僅計算該制度施行後的工作年資。

勞退新制一次領免稅額計算方式:
1. 免稅額度:
• 2025年度標準:每年19.8萬元免稅(隨年度調整)。
• 免稅總額 = 19.8萬元 × 2005年7月起算的年資。

2. 年資計算:
• 2005年7月1日以後的勞退新制年資,才可用來計算免稅額。
• 2005年7月1日以前的舊制年資,不納入勞退新制的免稅額計算,因為舊制採不同的課稅規則。

舉例:
如果一位勞工在2005年7月開始適用勞退新制,並於2030年退休(工作25年),則他的免稅額計算如下:
19.8萬元 × 25年 = 495萬元免稅。
如果一次領取的退休金總額超過495萬元,超出部分則需依規定課稅。

需要注意的是,若一次領取的退職金總額超過上述計算的免稅額,超出部分需依規定課稅。具體而言,超過但未達39.8萬元乘以服務年資的部分,需將其一半併入當年度綜合所得總額課稅;超過39.8萬元乘以服務年資的部分,則全數併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例如,若您服務25年,一次領取退職金總額為1,200萬元,其中495萬元免稅,接下來的500萬元(即995萬元 - 495萬元)需將一半,即250萬元,併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剩餘的205萬元則全數併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

此外,退職服務年資的計算方式為:尾數未滿6個月者,以半年計;滿6個月者,以1年計。

舊制年資影響:
• 如果該勞工2005年7月前有舊制年資,舊制部分的退休金適用不同課稅方式(一般按所得稅法第14條計算),不與勞退新制合併計算免稅額。
所以,勞退新制的免稅額計算年資的確是從2005年7月1日開始算起,與舊制年資分開計算。

如果一次領太多,要課稅。建議:
1. 申請請領當年度,不要有其它任何「課稅所得」
2. 如果放心政府代操作,或可忍受低報酬者,可領年金:如下
2025年度(申報2024年度所得稅)勞退新制採「按月請領」方式的退休金,全年免稅額為新台幣85.9萬元。換算下來,每月領取金額約在新台幣7.15萬元以下者,無需繳納所得稅。

課稅方式說明:
全年領取金額 ≤ 85.9萬元:全額免稅。
全年領取金額 > 85.9萬元:超過部分需併入當年度綜合所得總額,依個人適用稅率課稅。

2025年1月10日 星期五

美股是否存在泡沫?

 橡樹資本創辦人霍華德 · 馬克斯(Howard Marks)1 月 7 日發布了最新備忘錄,題為《再議泡沫》(on-bubble-watch),為 2025 開年來首篇備忘錄,討論了美股投資者當前最為關注的問題——市場,尤其是「科技七雄 (Mag 7)」是否存在泡沫。

馬克斯從自身早期的從業經歷講起,詳述了何謂泡沫,以及他親歷的泡沫並由此制定的一些貫穿他接下來 50 年投資生涯的原則。他強調:「重要的是你付了多少價格,而不是你買了什麼。」他補充說:「好的投資不在於買好東西,而是來自把東西買好。」他指出:「沒有資產好到從來不存在價格高估的風險,也沒有資產壞到從來不存在低估的機會。

霍華德馬克斯寫道,泡沫的定義與其說能夠透過量化指標準確觀測,不如說它更像是一種心態上的狂熱狀態。他提到:「每當我聽到『永遠不存在價格太高』或類似說法時,我認為,這確切表明泡沫正在醞釀之中。」

目前的本益比的確處於歷史觀察值最高的分位。當人們在過去 27 年以此水準的本益比購買標普 500 時,獲得的 10 年收益率往往僅在正負 2% 之間。因此,投資人顯然不應對當前的情況無動於衷,而應多思考泡沫存在的可能性。儘管如此,馬克斯也列舉了一些反方向的觀點,例如,現在並未看到諸如「永遠不存在價格太高」這類觀點的出現。

在本世紀的頭十年,投資者有機會參與兩個壯觀的泡沫並可能遭受損失:第一個是 1990 年代的網路泡沫,它在 2000 年代中期開始破裂;第二個是 2000 年代中期的房地產泡沫。由於這些經歷,現在很多人對泡沫保持高度警惕,並且他經常被問到,標普 500 指數和少數引領它的股票是否有泡沫。

標普 500 指數中,所謂的「科技七雄」包括蘋果 (AAPL-US)、微軟 (MSFT-US)、Alphabet(GOOGL-US)、亞馬遜 (AMZN-US)、輝達 (NVDA-US)、Meta (META-US)(Facebook、WhatsApp 和 Instagram 的擁有者)以及特斯拉 (TSLA-US)。

馬克斯指出,「科技七雄」的股價表現有目共睹,無需多言。在最近幾年裡,少數幾隻股票主導了標普 500 指數,並在其漲幅中佔據了極高的比例。

摩根資產管理公司的首席策略師麥可 ‧ 肯巴列斯特(Michael Cembalest)的一張圖表顯示:

1. 截至 2024 年 10 月底,標普 500 前七大股的市值佔該指數總市值的 32%-33%

2. 該比例約為五年前龍頭股佔比的兩倍。

3. 在「Mag 7」興起之前,過去 28 年中,前七大股的最高佔比出現在 2000 年,正值泡沫高潮時,約 22%。

新事物易催生泡沫思維

同樣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另一張肯巴列斯特提供的圖表,在 11 月底,美股佔 MSCI 世界指數的 70% 以上,這是自 1970 年以來最高的比例。但這是否就是泡沫呢?馬克斯認為泡沫總是與新事物的發展連結在一起。他指出,如果泡沫思維是不理性的,那麼是什麼讓投資人遠離理性思考呢?答案很簡單:新事物(newness)。這種現象依賴另一個歷史悠久的投資術語,「這次不一樣」。

泡沫總是與新事物的發展連結在一起。在 1960 年代,Nifty Fifty(漂亮 50)出現了泡沫;在 20 世紀 80 年代,硬碟公司出現了泡沫;在 1990 年代末期,TMT / 網路股票出現了泡沫;而在 2004 年至 2006 年期間,次級房貸擔保證券也出現了泡沫。正常情況下,如果一個產業或國家的證券因異常關注而出現高估值,投資「歷史學家」往往能夠指出:過去,這些股票的溢價從未超過平均或類似指標的 x%。但如果某些事物是新的,也就是說沒有歷史可參考,那就沒有什麼可以抑制投資的熱情了。

「漂亮 50」──約 40 年來首個大泡沫

馬克斯回憶道,1969 年他加入第一國家城市銀行(現為花旗集團)的股票研究部門時,花旗主要投資於美國最好的、增長最快的公司的股票——即所謂的「Nifty Fifty」 。這些公司被認為是如此優秀,以至於沒有壞事會發生,而且他們的股票價格再高也不算貴。實際上,「漂亮 50」是大約 40 年來首個大泡沫出現。由於長時間沒有出現泡沫,投資人已經忘了泡沫的樣子。

他說:「如果你在我開始工作那天買入這些股票,並且堅持持有五年,你會失去超過 90% 的資金…… 在全美最好的公司上面。」發生了什麼事?整個股市在 1973-1974 年下跌了大約一半。事實證明,這些股票的售價實際上確實過高;大部分股票的本益比從 60-90 的區間跌至 6-9 的區間。

別管買了啥 只管付多少

這些經驗使他制定了一些原則,這些原則貫穿了他接下來五十年的投資生涯:重要的是你付了多少錢,而不是你買了什麼;好的投資不在於買好東西,而是來自把東西買好;沒有資產好到從來不存在價格高估的風險,也沒有資產壞到從來不存在低估的機會。

馬克斯繼續強調,泡沫產生的源頭往往與新事物有關。每個狂熱和泡沫背後通常都有一個事實,只不過其合理性被過度放大了。網路確實改變了世界,但在 90 年代末,網路熱潮中,飆升的絕大部分網路和電子商務公司最終變得一文不值。當人們假設事情只會變得更好時,負面情況造成的損傷將是刻骨銘心的。

他進一步指出,今天的本益比明顯處於觀察值的最高十分位。在過去 27 年期間,當人們以與今天相同的 22 倍本益比購買標普 500 指數時,10 年收益率往往只在正負 2% 之間。 11 月,幾家主要大行預測,標普 500 指數的十年報酬率在個位數到低兩位數之間。投資回報顯著取決於所支付的價格,這並不令人意外。因此,投資者顯然不應該對今天的市場估值無動於衷。

馬克斯總結:「我只是想把我所看到的事實擺出來,並建議大家應該如何思考這些事實…… 就像我 25 年前所做的那樣。」他認為,儘管市場價格高企,或許存在泡沫化,但在他看來並不瘋狂。正如他所說的:「我不是一個股權投資者,當然也不是科技專家,因此,我無法權威地談論,我們是否處於泡沫之中。

2025年1月8日 星期三

橡樹資本管理創辦人馬克斯(Howard Marks),再次發出警示

 

曾神預言2008金融海嘯 他再現身示警美股3大泡沫跡象

【中時新聞網 吳美觀】美股出現泡沫危機!曾準確預測金融風暴與網路泡沫的「價值投資大師」、橡樹資本管理創辦人馬克斯(Howard Marks),再次發出警示,指出美股市場已出現三大危險信號,包括估值過高、AI狂熱,以及標普500被動投資氾濫等,值得投資人密切關注。

CNBC報導,馬克斯給客戶的備忘錄中,列出三個股票市場上看到的危險訊號,儘管他認為股市泡沫未必會出現,但重點是市場出現了股票泡沫的跡象。

風險一、估值太高

馬克斯指出,標普500指數目前的本益比達22倍,接近區間上限,轉化為10年回報率僅落在2%到負2%之間。他認為,本益比調整可能在未來一、兩年內出現,導致股市重挫,類似於2000年初網路泡沫破滅的情形。

風險二、AI狂熱席捲

人工智慧(AI)成為近年投資界的主軸,並擴及其他高科技領域。馬克斯對此表示憂慮,認為投資人過度迷信美國七科技巨頭的「大到不能倒」特質,2024年,這七巨頭對標普500指數的漲幅貢獻超過一半,許多投資人憧憬它們將持續帶來豐厚報酬。

風險三、被動投資氾濫

最後,馬克斯指出標普500指數的漲幅部分來自被動投資者的自動買入行為,而這些投資者往往不考慮公司的內在價值。這種現象意味著股市可能出現大幅修正。

美股估值過高已引發市場擔憂。聯準會(Fed)理事庫克(Lisa Cook)罕見示警,包括股票和公司債券在內的許多資產類別估值都過高,市場已過度反映,更容易引發股市大幅波動。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2025年美元會跌、美債殖利率會跌、FED 大幅降息的理由

 

  1. 除美國外、全球降息幅度都很大,資金將湧向高利率的美國,將會壓低美債殖利率。歐洲央行利率會降至1.75%~2%。德國、法國、中國、巴西、日本經濟都很差。
  2. 全球都弱、美國經濟獨強,最後產品賣給誰?邏輯不通。
  3. 美國經濟強勢表象是股市的泡沫疊上去的,而美股是「驚奇7雄」疊上去的,「驚奇7雄」是被AI 的 FOMO 驚嚇的。
  4. 美元會強勢一陣子,直到FED發現經濟成長是虛的,插入降息次數。

川普2.0 預測記錄

0. 去監管,金融自由度高


債市:(記得主軸:降息循環中ing)

1. 減所得稅21%至15%但卻要擴大建設,只好擴大發債?這不一定。因為DOGE要削2兆政府支出,所以也會平衡發債量,抑制實際通膨。


2. 提高關稅且嚴控非法移民,引發高通膨就不易降息?

重新開發頁岩油油價會下跌、川普會給FED壓力降息、高關稅是要求投資美國的手段抑制進口;遣返移工可能引發工資型通膨,這是需求型通膨,購買力放大。但因AI持續發展,人力需求也會減少而平衡。


3. S&P500股息殖利率來到2001年以來新低,僅1%出頭(股價已漲高),但10年期公債殖利率高達4.5%。顯然長期來看,大型機構保守資金「買債」優於「買股」。


股市:

AI 科技股、AI 軟體應用、先進製程半導體上下游仍是主軸。


匯市:

為了美國優先前提,擴大出口,美元將來是「走貶」趨勢可能性比較大。目前台幣在32.5以上是美元的好賣點


巴菲特:

股神囤了3250億美元,以歷史目前的分析是為了2~5年後股債抄底用。

長期債券配置,仍然是有需要的。


實體戰爭:

因為要花錢,所以很快就會偃兵息鼓。但是用「恐懼心理學」要求大量買軍備。朝貢者:台灣、以色列、南韓、烏克蘭(用農產品換)。


持續「高新科技戰」防堵中國。


ps:後記,美國是要烏國「礦產」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Gartner 2025 年十大科技趨勢

 Gartner 2025 年十大科技趨勢

第一大主題人工智慧的必要性和風險:

1. AI 代理(Agentic AI)

2. AI 治理平臺(AI Governance Platforms)

3. 不實資訊安全(Disinformation Security)

第二大主題運算新領域:

4. 後量子密碼學(Postquantum Cryptography)

5. 智慧型隱形環境感知(Ambient Invisible Intelligence)

6. 節能運算(Energy-Efficient Computing)

7. 混合運算(Hybrid Computing)

第三大主題多功能機器人:

8. 空間運算(Spatial Computing)

9. 多功能機器人(Polyfunctional Robots)

10. 神經增強(Neurological Enhancement)

2024年5月5日 星期日

波克夏海瑟威第 59 周年股東大會 新聞摘要

巴菲特稱芒格拍桌子要他買比亞迪

巴菲特說,芒格以往總會順著他的意思,贊同他的提議,但只有兩次和他拍了桌子,要他「買買買」,一次是入股比亞迪,另一次是入股 Costco。巴菲特認為,在投資這兩家公司的重要時刻,芒格都是對的。

關於現金儲備

波克夏目前累積 1820 億美元現金儲備,巴菲特說,到第二季末,波克夏的現金儲備可能會攀升至 2000 億美元。「我們很想花錢,但我們不會花錢,除非我們認為他們正在做一些風險很小的事情,可以讓我們賺很多錢。」
「我覺得現在我們這些在台上的人,都對於怎麼用這筆錢沒有一個很好的想法。好多人無論什麼時候都在揮動他們的棒球棒,而我們只在正確的時候去揮桿一擊」。
巴菲特表示,現在對於投資回報,也不會一直想著超越100億美元,現在可能1000萬美元的回報就很好了,因為現在很難找到那麼好的投資機會,沒有足夠有吸引力的投資標的去投資,但之後可能會有變化,大家拭目以待。

關於人工智慧

當談到人工智慧時,巴菲特稱他對人工智慧「一無所知」,但不意味著這個技術不重要,巴菲特將該技術比作核武器,因為它有可能帶來巨大的變化。 「人工智慧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巨大的『傷害』。」

關於投資中國與海外

「我們主要的投資標的將會位於美國,你看我們所投資的可口可樂或運通,都是在全球擴張業務的公司。而像美國運通或可口可樂這樣在全球都有業務的公司,在全球都很難尋覓,這是全球的共識。到我們在美國海外做出這樣的投資。」

關於減持蘋果

這是出於稅收原因,因為投資獲得了可觀的收益,而不是基於他對該股的長期看法的任何判斷。
他還表示,這可能與他的觀點有關,即他認為美國稅率會提高,以資助不斷膨脹的美國財政赤字。
「我希望你們也不要有太多困擾。伯克希爾的蘋果倉位一直很高,我認為投資者不會介意我們今年賣了一點蘋果的股票。」

巴菲特受訪時僅強調,蘋果仍是波克夏公司最大的持股部位,而波克夏也將繼續持有其部分頂級股票組合,包括美國運通和可口可樂,最後他還不忘補充稱讚蘋果,「是一家比美國運通和可口可樂,甚至更好的企業」。

關於美債與美元

當被問及是否擔心不斷上升的債務水準會損害美國國債的地位時,巴菲特表示,他「最樂觀的猜測是,美國國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沒有太多的替代選擇」。
巴菲特稱聯準會主席鮑爾是一個「非常明智的人」,但他指出,鮑爾無法控制財政政策,而這正是問題的根源。

後記:
他確實是明智的人,想以QE、QT影響財政部。

聯準會(FED)在美東時間1日下午2時(台灣時間2日凌晨2時)發布會後聲明,利率連6凍、放慢縮表速度,並表明下一步「不大可能」是升息,若要升息,必須有「具說服力的證據」顯示政策緊縮不足。

FOMC 5月1日宣布,每個月讓公債到期後不再投入本金的金額上限,將自6月1日起從原本的600億美元大幅下修至250億美元,以免對金融市場造成不必要的壓力。不動產貸款抵押證券(MBS)到期後不再投入本金的上限則維持350億美元不變。

市場普遍認為,這可減輕美國公債市場面臨的壓力。CNBC 1日報導,FWDBONDS首席經濟學家Chris Rupkey透過報告指出,債市會愛死FOMC放慢QT的行動,因為這代表美國財政部不再需要透過市場募集那麼多新現金,這聽來像是開啟了寬鬆貨幣政策的後門。

MarketWatch報價顯示,紐約債市5月2日尾盤時,對聯準會(Fed)利率政策較為敏感的2年期公債殖利下跌6.4個基點至4.875%,創4月9日以來新低;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下跌2.2個基點至4.569%,創4月12日以來新低。(註:公債價格與殖利率呈現反向走勢。)


2024年3月20日 星期三

這是一場爾虞我詐的 ETF遊戲 (2024/3/20)

外資狂倒貨給投信

三大法人今(20)日合計賣超208.69億元,其中,外資賣超269.76億元、投信買超159.2億元、自營商(自行買賣+避險部分)賣超98.13億元。

統一台灣高息動能(00939)今日上市人氣爆棚,開盤1個小時內,成交量就爆出40萬張大量,雖開盤上漲逾1%,但尾盤由紅翻黑,收盤下跌0.53%,收在15.03元,成交量爆出77萬張的天量,居台股成交量第一名。

John C. Bogle (1929/5/8~2019/1/16) 創立先鋒集團,推出世界第一檔 S&P500 被動型追蹤指數的 ETF,可能想也想不到,ETF被玩成這樣。

Bogleheads 依 Bogle 理念所選出的三基金(VTI , VXUS , BND),含蓋9000檔股票(含蓋面夠廣、才能一生無虞),但在此狂潮下,誰理你啦!

以下我猜的:
台灣 ETF 化被動為主動,主動從大數據中先選擇過去n年漲很多的股票池,再從池中股票尋找「一致的」財務面、配息面等等「特性」,將這些「特性」寫成 ETF 篩選原則。然候「倒過來」哈哈,就可選出那些候選股票,做成文宣,夠厲害吧!:

本檔 ETF 一據以下5個「老巴原則」回測績效是大盤的2倍。再加上「獨特原則」外加「平準金」、「月月配」、亦可組成「雙周配」成「高股息 6%、8%、10%」,達成不是夢#*%…

這是 Bogle 說的可一生無慮的 ETF 嗎?

財經網紅,推波助瀾,大家就瘋了…

2023年2月15日 星期三

巴菲特大砍台積電ADR持股(2023/2/15)

2022年Q3大買TSM

原先這消息,讓很多人認為有什麼「矽盾」傳說。

2022/Q4大賣TSM

dataroma.com 整理

波克夏於去年第三季斥資逾41億美元買進6,010萬股台積電ADR,一舉躍升為台積電的前十大股東,外界原先預期巴菲特將長期持有,然而根據波克夏最新公布的報告,其在第四季重砍5,176萬股,減持幅度高達86.2%,砍至剩下829萬股,持股價值來到6億1,770萬美元。

高賣

低買

巴菲特貫徹了他的名言「如果你不想持有該股10年以上,那你1分鐘都不應該持有他。」所以預期 2023/Q1應該會賣光。

當然巴菲特為何最後判斷他們「無法持有10年」以上,這絕非TSM配息太低,因為波克夏去換買AAPL,而AAPL股息更低,只能說這是個「謎」…,我們無從得知。
又或許
幾年後最後結果會證實人家只是看財報、法說事實來買賣(巴菲特偏好不用再投入大資本的公司),而且是對的。

這是一個解釋什麼是「一廂情願」的好例子。

後記:巴菲特:台積電是很棒的公司 賣股出於地緣政治考量